笑话里的语言现象精选推荐

幽默幽默爆笑笑话-我们生活中的男性歧视
作者:李方    广大女同胞的节日又要到了。我悲伤地发现,自从三年前超龄退团,我再也  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劳动节勉强算是,但它本质上是蓝领工人的节日。  这促使我思考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我是指男人面对的诸多不平等。    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问题,我不会将它流于鸡毛蒜皮。一则笑话讲:某电台  台长调查收听率,他在周末晚上黄金时间打电话给许多人,结果发现,百分之九  十的男人正在收听妻子的唠叨。
  〈从学生时代开始〉    大概在初中二年级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班主任把秃小子们统统轰出教室,  留下全体女生密谈。我以为她们在商量怎样整治男生,不忿之下还趴在窗跟学过  狗叫。不久以后,每个女生屁股底下都多了个棉坐垫。过了许多年,我才明白,  班主任是在对女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棉坐垫则是为经期保暖而预备的。    女生独享“青春期知情权”,这使我非常不平衡。大概在同一时期或稍后,  男生也开始遗精,但有谁告诉过我们应该怎么办?从来没有人。社会对男性缺乏  这方面的关怀,因此郁达夫才会写出像《沉沦》这样的小说来。    女生慢慢在班上占尽优势。有一次考试居然没有一个男生进入前十名。这不  能说明全体笨蛋男生不幸都荟萃一堂了,因为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实在是,现  行教育机制有利于女生,今天已经在广泛讨论这个问题。男孩在学生时代被打掉  的自信心,要在工作中花很大力气才能找回来。请注意,不是“重新找回来”,  因为他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过。
  〈关于衣服〉    女人穿男装叫“酷”,男人穿女装叫“有病”,甚至叫“易装癖”。    祝英台穿男装穿出一段伟大的爱情,男人穿女装那叫“以妾妇事之”,属于  打不过又逃不掉而被迫行的苦肉计。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就派人送去女装去  羞辱他。    衣服是好东西,而男人竟有一大半不能穿,实在遗憾。一般来讲,女装又便  宜又好看花样有多,男装又贵又蠢款式有少。男人自欺欺人,还自称这叫“品质”,  但法律上可曾规定那块料子不准女装使用?那种上浆方法对女顾客禁止?    甚至,女人穿少点叫“性感”,男人则会被蔑称为“卖块儿”,离挨揍不远。
  〈看看商场的一楼〉    我看见大商场是这样的:一楼化妆品首饰,二楼女装,三楼女装加童装,四  楼男装,五楼家具电器,六楼餐饮。七楼……要是有七楼,埋我在此。    我梦想中的大商场是这样的:一楼男装运动器材,二楼家电,三楼餐饮游戏,  四楼女装,五楼设置巨大镜子一面,女生到此,皆欣然色喜,惊叹减肥有成。当  然,这恐怕永远只是梦想,因为任何投资商都只会胳膊肘往那边拐。    我们生活中的男性歧视莫此为甚。一百年前,有的工厂为女工辟出了喂奶室;  一百年后,有的商场开始为男性辟出休息室,享受某种儿童待遇。女权主义不是  说吗,你越关照我就是越看不起我。今天,男权主义完全可以引用这句话。    家庭经济大权越来越普遍地掌握在女性手中,这从大商场的格局设置已经完  全显示出来。抓住女顾客就是抓住了所有的人,商家对此毫不含糊。陪女友或太  太逛商场的三部曲,胖的拖瘦,瘦的拖垮,男人在此已处于绝对的附庸地位。
  〈赞美〉    女性更容易得到赞美,好看叫做美丽,不好看叫做可爱,脑筋好使的叫做聪  明,笨也笨得温柔。而且,女人被表扬时有翘翘尾巴的权利,就像挨批评时可以  哭鼻子。    社会习俗对男人吝于赞美,你好,是你应该,你还应该更好。男人甚至被迫  花钱买表扬,并由此产生了企业花钱做广告。《天龙八部》里,王语嫣见慕容复  使出一招夜叉探海,虽然偏了几寸,仍是大声叫好。金庸就此写道:因为是心上  人使出来的,总不免宽打几分。可见,如果不是心上人,挑他的刺儿还来不及呢。    古云:棍棒出孝子,可没听说过棍棒出烈女。    女人在好好好中进步,男人则在不断遭受脑震荡中前进。
  〈追星族和性骚扰〉    女生可以明目张胆得宣称崇拜迪卡普里奥或张信哲,男生只能把自己喜欢的  女明星玉照贴在床头。女生可以彻夜守侯在饭店外面一旦见到偶像立刻尖叫着昏  厥过去,男生若照此办理多半会被抓一个性骚扰现行。女生追星叫做少女情怀总  是诗,男生追星会被恨铁不成钢,你应该志存高远粪土当年二百多户候才是。    由此,女人有权大胆表白,男人若恰好对方不来电则大有性骚扰之虞。办公  室性骚扰更是兵家大忌。女性势力在此一方面正步步紧逼,拍拍肩膀是性骚扰。  当着女同事的面男人之间说粗话是性骚扰,更有甚者,还准备把直视超过五秒钟  定性为性骚扰,好像女人生来就是为了让男性性骚扰似的。不是有分男校和女校  吗?我看也应该分男公司和女公司,至少公司内部要分男部和女部,然后展开热  火朝天的劳动竞赛。    大帽压顶,男人只有退回“非礼勿视”的朝代。管你涂的绿眼影还是蓝唇膏,  对不起,我老人家一概没瞧见。人有一些最最基本的权利,连法律都以为天经地  义,因此不曾写进任何条文,比如眼睛可以看东西,却偏偏有人主张直视超过五  秒钟即性骚扰,鄙人只好奋起控告她侵犯人权。    “你不可以看我的脸。”只有上帝耶和华才这么说过。
  〈中等成功〉    有所谓“中等美女”,也当有“中等成功”。    如果我说女人更容易成功,定会遭到全体痛斥。如果我说女人较之男人更容  易取得中等成功呢?的确是这样的,在这方面女人的性别优势体现出来。人们对  女性更容易宽打几分。只要她肯努力又不太笨,至少在三十岁以前,往往比同龄  男性走得更快些。但女人再想大成功就很难了,我不排除男性社会对她们的歧视  和偏见,但女人自己呢?当她们津津有味地谈论某些“私人话题”的时候,男人  们则可能正在讨论一张报表的画法。    男人,要么“一飞冲天”,要么“大器晚成”,至于一步步积功上升,多半  会被认为是平庸无能的同义词。也就是说,社会习惯不倾向于认同男人的阶段性  成功,而只问最后的结果,是谓“成者王侯败者寇”。特别是,男人在三十岁以  前,在与同龄异性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不过这也许是某种惯性使然,它来  自女性学生时代形成的优势。    但无论如何,社会对男性成功的标准,要比对女性苛刻。
  〈男人打肿脸充胖子〉    当然有会许多人不同意我的上述观点。特别是,在一个女性尚未完全解放的  社会里谈论对男性的歧视问题是不合时宜的。我最后想说的是,男人不要打肿脸  充胖子。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许多男人说,我怕老婆是因为我爱她。你要是信这  话,跟相信所有政客都热爱世界和平是一个性质。    男人多半不肯承认这个性别正在受到某些歧视。为什么戴红箍的老太太通常  比同样带红箍的老大爷更勇敢些?因为她们意识到自己的女性地位,一旦与任何  男人掰扯起来,天然都先占到三分理,自然胆气豪壮。不要说什么“好男不跟女  斗”,大言炎炎掩盖不了社会在类似冲突中对男性的不公平。    一个警察过来了,多半是个男警察,问了问情况,一般会说:“你是男同志,  让一步又怎么啦?”这纯属精神胜利法,但的确是男人之间的语言。男人在这种  事情上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仍然以统治者自居。    比如说,当他坐在商场的男士休息室里吸烟的时候,会想:这已经不错啦。  他本能地不愿再想下去:这其实是以小小的补偿制造更大的歧视。这很伤面子不  是吗?  
幽默幽默爆笑笑话-大话西游两代人分水岭
王俊杰
电影票房惨不忍睹
台词成为网络经典
书籍今夏北京热卖
出书背景
一部不叫座
也不叫好的电影
周星驰为了改变“低成本之王”的形象,1994年主演了投资6000万的《大话西游》。
这部天马行空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取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但却说了一个与原作毫无关联的爱情悲剧。
不料《大话西游》遭遇票房滑铁卢,情况最好的香港仅收回成本,台湾地区赔得片商对星爷的千万票房号召力产生了怀疑,内地尤其是北方惨不忍睹,偌大一个北京城《大话西游》两集才卖了40万元,有些场次观众不到10个人。
如果当年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话,可能是招惹的骂声不少。有些观众还没看完就在影院里开骂,有人中途退场大呼上当。北京有位老干部致信报社,说《大话西游》把唐僧弄得唧唧歪歪,把孙悟空变成了花花公子,片中还用上了“性骚扰”、“慰安妇”这样的台词,这是古典小说的悲哀和耻辱!
你是
“大话一族”吗
两三年后,《大话西游》上演了现实中的神话,盗版VCD成了碟贩的抢手货,大话西游网站一搜索就是好几十个,《大话西游》式的语言也成了继《第一次亲密接触》后的又一大网络语言。
不经意间,大学校园甚至就在身边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一遍又一遍地温习《大话西游》为乐,开心时哈哈大笑,伤心处黯然落泪;张口就来片中的台词,一句“I服了you”、“你妈贵姓啊?”就有志同道合者的会心一笑;大学寝室里的“卧谈会”又多了个保留节目,对山歌似的大段大段对台词……
共同的喜怒哀乐,共同的语言方式凝聚了数以万计的一群人,他们成了标志鲜明的“大话一族”。
宝典问世
一本可以在  厕所里看的书
《大话西游宝典》是有关《大话西游》的第一本专著,主编张立宪说,出这本书的初衷是让不了解《大话西游》的人了解它,让喜欢它的人更方便快捷地重温它。他希望这是一本在厕所里也能看的消闲书,能带给读者乐趣,这就足够了。
这是张立宪策划的“影音丛书”的第一本,他认为《大话西游》已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具备丛书先锋的特质。
大话迷最大的聚居地是网络,中国号称有1600万网民,但张立宪说他宁可持更为保守的估计,并且上网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传统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像这样一本宝典,你可以更加廉价自由地去阅读。
找到了
为周星驰配音的人
有关大话西游的网站林立,但内容重复雷同,《大话西游宝典》由京城几大名记联手出击,飞往当年《大话西游》西安实景地,采访参与拍片的工作人员,了解香港、内地合作拍片的内幕;通过越洋电话历经周折找到了周星驰,挖出了多年为他配音的幕后功臣石班瑜……为“大话一族”提供了从网上不可能了解的内情,使他们又有了新鲜的话题。
周星驰的国语实在是不忍卒听,记者采访他时听得极为吃力,银幕上那个说话像倒豆子的周星驰从何而来?全赖于台湾的配音演员石班瑜。1989年以来周星驰的国语配音全部由他包办,以致许多人误以为那就是周星驰本人的声音,特别是那极富个性的“周式狞笑”简直成了周星驰的招牌。在国语片中,石班瑜是周星驰当之无愧的再生父母。
宝典编辑之一刘春,拨通石班瑜的电话,为了证明他的身份,石先生还学了几声猴叫。
石班瑜的嗓音尖细不入主流,配的角色不是太监就是反面人物,但却与周星驰夸张的表演意外契合,多年来的磨合,石班瑜也找准了周星驰的表演风格,像《大话西游》中最脍炙人口的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石班瑜在录音棚里关了灯,带着哭腔演绎至尊宝这个真诚的谎言,只一遍就过了。
老六,I服了you
张立宪冒出《大话西游宝典》的点子是在春节前后,等他费尽口舌说服现代出版社老总拍板时已是4月份。宝典序言说:“为了赶在这一年的应届毕业生走出校园前能够见到这本书,能够让他们将这本书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留给睡在上铺的兄弟,或是在以后岁月里无法忘怀的女孩,或者就是他自己。”宝典的主创及编辑人员快马加鞭。
记者外出采访即乘飞机,分工协作多管齐下。
初稿杀青后,编辑们通宵达旦地编审、校对。这本300多页的宝典,通校一遍至少需要3天时间。虽然熬夜,但编辑们仍兴致盎然,因为书中的情节不时地让他们忍俊不禁。
副社长孙玉华女士已是40多岁,以前不知《大话西游》是何物,连夜审定完毕后,一见张立宪就笑着说:“老六(张在大学时得来的雅号),I服了you!”
首印两万
一抢而空
今年4月敲定出版计划后,联系发行商成了一个大难题。他们说,一部电影值得专门出一本书吗?谁会去买!要是能卖到一万本就要烧高香了。
《大话西游宝典》又上演了一个神话,在图书市场极不景气的大气候下,这本宝典首印两万册被一抢而空,各地书店都出现了脱销的情形。当记者提出要一本样书时,现代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留的样书都被书商一本不剩地拖走了。区区两万册上市20多天就被庞大的大话迷市场吞没。
现代出版社编辑张军透露,由于刚刚面世,确切的销售数字还没反馈上来,但从好几处脱销的紧俏势头看,近期有加印的可能。
宝典的遗憾
第一是为了赶时间,没等得及上石班瑜的照片。
第二是原本计划邀请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深层次剖析一下《大话西游》热的原因,但和几位学者一联系,他们全然不知有《大话西游》这回事,也不相信有数以万计的人为它痴迷。
一边热火朝天,一边“一心只读圣贤书”,张立宪遗憾地说,学术和现实的脱节也是我国多年来的状况。
第三是虽然整班人马铆足了劲儿赶,还是没抢在暑假前上市。
编辑张军无奈地说,不是出版工作慢了,6月中旬他们已经准备就绪。
张立宪苦笑了一下,说服现代出版社出书费了不少时间,找发行商又四处碰壁。处于决策层的人对《大话西游》多了几份隔阂和陌生,张立宪开玩笑说,现在要是说哪件事难办,他总打比方:这事儿比跟一个不懂《大话西游》的人说《大话西游》还要难。
《大话西游》成了一道分水岭,能接受它的是一代人,不能的就是另外一代人了。
解读“大话热”
在出《大话西游宝典》之前,张立宪没有做任何的市场调查,他说这么庞大的大话迷群体就是市场。
作为影评人,张立宪多角度地分析了《大话西游》风行的原因。
超级蒙太奇
影视剪接切换技术使观众克服了时空障碍,舍去了日常的繁琐与平淡无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视觉需求。但也使得人们心中的时空尺度发生了变化,对琐碎缓慢的现实越来越没有耐心,他们习惯于蒙太奇精彩情节的瞬间切换,习惯于一按回车键就能满足需求的迅速直接。
《大话西游》穿梭时空来去自如,月光宝盒一开,念几句“般若波罗蜜”就能追溯到500年前也能推至500年后。剧中人物上能通天,下能入地,时间、空间、重力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障碍。
加之这部曾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的影片冲突不断,将现实中的爱恨情仇浓缩抽象,例如紫霞爱或不爱一个人就简化为对方能否拔出她的紫青宝剑。
欣赏这样一部超级蒙太奇的电影,对于崇尚速度的“媒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
圆梦的成人童话
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容易将自身的感受与其中人物的感受重叠融合起来,这种“带入感”使得观众获得与剧中人相似的喜怒哀乐。
《大话西游》剧中人物个性极为鲜明,多情种子至尊宝、烂好人唐僧、痴情的紫霞仙子、恶贯满盈的牛魔王,他们的反叛、执著、占有欲毫无伪装和掩饰,对现实中的人有着强大的震撼,或者满足了潜在的恶的欲望,或者实现了早已破灭的理想。
而内地银幕上少有像至尊宝这样率真直性的角色,恨一个人就要“一刀捅死你”,爱一个人就要“爱你一万年”,要打要杀随心所欲,撒谎无数作恶多端。但他将爱情奉为至纯至上的追求,这无意间契合了一些人的心理,他们从至尊宝身上发现了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他成了人性的一面镜子。
几年后《大话西游》
也许是一大俗
《大话西游》火热的最根本原因,可能不在于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而在于有这么多人干同一件事情。这部电影本质上不是目的,而是这么一大群人沟通的话题和方式,它形成了一种“场”,在这个由特定人群构成的“场”中,你熟知《大话西游》就更容易与他人交流,获得与人交往产生的快乐与满足。
大部分人的相同行为会对另外的人产生压力,这就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这部和“颠覆经典权威”、“后现代主义”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电影,尤其在大学校园中象征着时尚和前卫,你若对它一无所知,似乎就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就像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在它流行的3个月里,你不看它就是俗,等潮 流退去你还在看,那你又是大俗人。几年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也许会把现在对《大话西游》的津津乐道视为一大俗。
Copyright@http://www.kx5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0026181号-12
Powered by kx551 Code © 2011-12 开心551

本站为个人爱好兴趣分享网站,不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3033382280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