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笑话故事 > 马步舞

马步舞

时间:2022-08-12 00:00 手抄报 我要投稿

白泉镇是一个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乡镇,不但孕育出诸如“海上锣鼓”“踩旱船舞”“跳蚤舞”“高跷戏”等民间艺术,并且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艺人,构成了海岛民俗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说说跳蚤舞。

一、百年四代传承

程琦,细溯上去,可以算是定海跳蚤舞的第四代传人,她直接师承于她的父亲———第三代传人程福清。程福清的师父就是跳蚤舞第二代传人何志福(1921-2008),而何志福则是由晚清时代在白泉教私塾的章孝善(1900-?)先生传授的。

民国十一年(1922)章孝善依靠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超前的审美观点,把早已在舟山流行用于出庙会的跳蚤舞在内容上进行改革和提炼,让这一原本动作略嫌朴拙轻佻、形式上略嫌单调简陋的民间舞蹈注入全新的内容,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程琦介绍,章孝善以上的跳蚤舞直系传承人已不可考。但章孝善绝对不可能是创造跳蚤舞的开山鼻祖,现在的定海民俗民间艺术保护资料中往往称何志福为“第二代传人”,只是相对于他师承于章孝善而言。这是因为正史中对于这类民间俚俗表演不予记载,由于史料的缺乏,跳蚤舞的起源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志福生前曾说过,跳蚤舞原是流传在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民俗舞蹈,但是由于迎神赛会和喜庆丰收的次数毕竟有限,这一类艺人为解决生计问题就利用这一技艺先是在每年的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上作表演,以表示除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故又称“跳灶舞”,再后来就会在富家之门或船头作表演以求点吃食,这种流行形式类似于“唱新闻”的民间艺人。他们的传承谱系自生自灭,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没有踪迹可寻。

而何志福承认自己的先祖没有一个跳过跳蚤舞。他是11岁当学生时,在章孝善指导下开始学跳蚤舞,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在庙会上表演了他们才知道,父母默认了他的这一爱好未加干涉,何志福有5个兄妹,自己的子女也有很多,但都不会跳,他也从来没有教过他们。

二、庙会上的跳蚤舞

白泉的白龙会一直是定海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庙会。这种大型的庙会,百余年来历久不衰,人们喜闻乐见的跳蚤舞自然首列其中。

庙会上的各类技艺演出必须遵循一条规律,那就是必须是“行进式”的,就是一边走一边演,不可以停下来专门的演上一场,因为这样会拖了前进队伍的后腿,跳蚤舞也不能例外,所以这一阶段的跳蚤舞十分简单,所表达的主题也十分模糊,一男一女,吃吃豆腐调调情,女的打个大白脸,两腮涂得红彤彤的,鼻翼边上点个黑痣,一副“泼妇”搞笑模样,有时会一手提一只马桶(当然是没用过的新马桶),一手执一把“马桶洗帚”追打男的,男的也会提着一只俗称尿瓶的“夜壶”,时不时仰着脖子对着壶嘴喝上一口“尿”(当然是新夜壶装上清水)。那时女角也是由男人扮饰的,这样在调情时可以“放开手脚”,总之没有实质上的内容,纯粹是一种逗乐搞笑的甚至带有猥亵的动作。由于动作轻佻,形如跳蚤,故得此名。

程琦说,我们的父辈、爷辈就是继承和发挥了先辈历代传承下来的这些民间舞蹈艺术,并将它们保留至今,完全是依靠庙会这一载体。在全部的庙会演出过程中,这些艺人都是多面手,并不是单一地恪守某一项专艺。比如说我的父亲程福清本来就是敲“三番锣鼓”的,但他又会跳蚤舞,哪里缺人手就奔哪里。

当时塾师章孝善也是参加跳蚤舞的演员之一,这位颇有思想的当地知识分子对改进跳蚤舞有了一种冲动,他开始思考如何改革这一男一女演出的节目。并从“济公和尚斗火神”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开始构思节目的全新情节。

三、章孝善的创新和改革

《济公斗火神》的故事是这样的:云游四海的行脚僧道济(济公)在杭州的灵隐寺落脚借住,这一日寺里开光,灵隐内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济公在寺外疯疯癫癫闲荡。不一会来了一位年轻的红衣女子要进寺烧香,那济公一眼识破是火神娘娘所化,知道她进寺后必要惹事生非,便左挡右拦不让她进。住持大和尚见济公不干活还调戏香客,不禁勃然大怒,厉声斥责。济公问住持:“师父,是有寺好还是无寺好?”住持想都没想回答:“当然是无事好”,济公一听,便放了那女子进寺,不一会,除了济公睡觉的那间柴房,整个灵隐寺便火光烛天,被烧得一干二净。住持师父这才追悔莫及。当然故事后边还有一段“济公重建灵隐寺”的精彩情节,那是不需要章孝善来表述的。

上一篇:玻璃马赛克 下一篇:没有了